共创产业发展新辉煌,谱写陶瓷行业新篇章。
9月21日,龙潭区陶瓷文化产业论坛举行,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6名工艺美术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方面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主题演讲,为龙潭区陶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启发。
龙潭区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根据权威部门预测,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缸窑镇辖区内有4.2亿吨储量的黏土,5亿吨储量的玄武岩,10亿吨储量的页岩,1000万吨储量的瓷石,1500万吨储量的沸石,其周边还富有硅灰石、钾长石、石英石等非金属矿。
这些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应用前景如何?“龙潭区的黏土塑性高,是很好的结合剂,这方面可以跟陶瓷界知名的、已经开采枯竭的唐山地区紫木节相媲美。”华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沈毅依据6年来在我市的研发和实验成果,指出了我市主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同样立足龙潭区资源禀赋,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苗世顶依托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对玄武岩、球黏土矿产资源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坚硬的玄武岩经过熔融、拉丝等工艺制成玄武岩纤维,具有耐腐蚀、耐磨损、寿命长、环境友好等特点。”苗世顶展示严谨的科研过程、精准的实验数据,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兼日用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教授陈华龙认为,发展5G云智能制造是实现日用陶瓷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他分享了近十年陶瓷的科技创新成果,希望龙潭区走上一条“制造个性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原料资源云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吉林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郭瑞峰分享了龙潭区陶瓷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沿革。龙潭区开发利用非金属矿历史较为久远,辖区的缸窑镇一度被誉为“北方陶都”,在北方陶瓷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副理事长兼民族工艺美术分会常务副会长陈来全表示,特色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潜力股”。龙潭区要把区域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文化资源全面推向市场,使民族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市场运行中。
景德镇陶瓷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夏都陶研究所副所长王一中认为,龙潭区陶瓷业与夏都陶的发展有很大相似之处,应将夏都陶的复兴作为借鉴和参考,打造特色小镇和文化产业园等,将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相结合发展。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论坛全面展示了陶瓷业发展前沿趋势,深度碰撞智慧火花,积极推动各项合作,有力地助推龙潭区、吉林市乃至全国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洪洲
见习记者:任欣妍